最近在 PTT 看到一個文章,原文是這樣的:

※ 引述《nj360 (360)》之銘言:
小弟目前人在美國, 之前在這裡念書後並在美國某手機公司工作2年,
被砍之後, 目前有2個offer很難做決定,
一個是接近傳統產業做cable的, 地點在美國,
另一個是郭老闆公司的測試工程師在台灣, 但是每年出差到某美國大廠幾個月.

美國的工作是一間華人小公司,, 做cable的.
沒甚麼技術性, 薪水約4萬多USD, 餓不死但也賺不了甚麼錢,但是工作時數相對也短一些,
職位類似PM, 跟我所學沒多大相關, 以後要轉回來也不知道可不可以.
好處是可能可以辦綠卡, 工作穩定.

郭老闆公司的測試工程師 在台灣,工作內容做的是網路相關, 與我所學和經驗很相近.
重點是每年出差到大廠幾個月, 進這大廠工作幾乎是所有網路相關的人的心願.
雖然只是出差,但是我覺得這對我的未來會有幫助.
薪水加出差費約為另一個的2/3. 過2年後可能會有bonus或股票吧, 目前不知.

這2個工作我不知道要選哪一個?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可以到大廠出差的那個工作,
但是我又有點擔心回台灣後就跳不出那種工作環境.
又對台灣的未來前景不明而擔心,
想想以後如果工程師都要離鄉背井工作, 那我還不如先留在美國.
我問了我在園區工作的朋友們, 他們都建議我留在美國.
他們都說回台灣後會變錢奴, 沒有生活可言.

我想請問各位網友如果是單身沒家累的情況下, 你們會如何選擇?


很巧,最近也因為新工作的關係,讓我深深的思考起這件事情。PTT上面建議到美國發展的人,我無法確定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呆過美國的,但是我倒是可以就自己的經驗談一下在美國生活的狀況。

工作 vs. 移民:
想在美國工作,身分 (工作簽證、綠卡、或公民) 的問題就是一個糾結的狀況。其實一般非美國人最初踏上美國這塊土地的原因都不是為了要取得身分,但是沒有身分的話,在美國找個糊口的工作常常是到處碰壁,大多數公司為省錢都會要求要有美國身分才能雇用,因此移民問題就被迫成為成就工作的手段之一。

然而工作與移民往往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沒有工作就沒有公司幫忙辦身分,而有身分的人選擇性很多,不見得想屈就自己留在美國。此外從工作簽證要進階到綠卡或公民所要花費的時間往往是兩年到十幾年不等,好不容易程序弄到一半卡住,又捨不得半途抽身的例子比比階是,為了在美國工作所付出的代價不能說是不小。

工作 vs. 金錢報酬:
記得上次回台灣的時候,一個大學快畢業的表妹跟我說起她在美國某銀行實習的同學,年薪三萬鎂,很是羨慕,直嚷著「換成台幣就有百萬了耶!她大學都還沒畢業就好高薪喔!」顯示了一般台灣人對於美金價值並不是太了解的情況。

在美國工作不但要看年薪,還要看地點與物價。年薪在不同的地區會體現出不同的價值,同樣四萬鎂的年薪放在中西部的小城市,省著花用一年可能勉強可以小存,但是若是在紐約或是矽谷等大城市,可能連最基本的房租都會付不出來。

越大的城市物價往往也越高,尤其是紐約市、洛杉磯、舊金山灣區為最,其他大城市如芝加哥、波士頓、費城開銷也不小。如果以租屋來說,每個月房租花費有可能高達 1500 鎂以上 (現在景氣不好,是不是有降一些我不太清楚,請網友指正),因此四萬鎂的年薪拿來付房租就非常勉強了。

不同的州或城市所徵收的所得稅也有巨大的差別。美國對外國人課徵的兩項大稅是「聯邦稅 (Federal Tax)」與「州所得稅 (State Income Tax)」,此外在美國報稅身分超過五年的人,還要加以課徵「社會安全稅 (Social Security Tax)」與「醫寮保險稅 (Medicare)」,條例很複雜在此不是重點,重點是州稅稅率會根據不同的居住地點或工作地點有些差別,影響到實際上繳的金額。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好了,有個在紐約市工作的學長居住在紐澤西,不但要繳交聯邦稅、紐澤西州所得稅、社安稅、醫保稅之外,還要繳給紐約市一種工作稅 (實際上名稱不太清楚),主要是因為紐約市有太多從紐澤西與康乃迪克州的居民在此工作,如果單單按照居住地來徵稅,對紐約市不太公平,因此想額外收稅以維持財政。反觀在德州生活,稅的負擔較輕,因為德州不收州所得稅,然而如果有房子的話,德州課徵的房屋稅比其他州要來得高很多。

講著講著就離題,跳回來!主要我想說的是,年薪四萬鎂扣掉這些稅、房租花費,其實所剩也不多了。因此在美國找工作的話,最好還是查一下當地的消費、稅率還有自己的工作性質等,才知道自己的勞力價值有沒有被低估,能不能負擔當地的花費。

工作 vs. 台灣生活:
PTT 這篇文章後來引起許多討論,其中有一項是討論來美國以後必須要放棄台灣的親情、友情等,由於稚齡的家人也都在美國生活,因此對於這一點,以前我並不是想得那麼多,但是最近回台灣一趟,有時也會覺得是否有必要要為了前途,放棄家鄉的一切?!

以前曾經聽過一個大陸同學,為了在美國工作與綠卡,結果最後沒趕上見母親去世時的最後一面,這樣的傷痛多年來一直難以平復,這說明了事業成就與親友情之間的重量難以比較的事實。有位網友的發文我覺得挺有感觸的:

※ 引述《HYL (@Seattle)》之銘言:
  剛剛才送走至親最後一程,就拿牧師替親人選的一句話來當這篇文章的開
  頭。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
  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
  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

  人生在世,小的時候被父母逼著讀書,長大後被社會觀感逼著跑,要出國
  念書、找個好工作、住個好房子,就這麼一路下來出了社會一直跑、往前
  衝,不知道要的是什麼,就這麼一路在美國留浪了六年多,把親人好友放
  在次位多年。

  猛然回頭一看,不知道是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或者,這就是人生,
  有捨才有得,端看你重視的是什麼。

  前兩天在書店裡看了半本的『菁英的反叛』,裡面寫了不少現代精英的情
  況,讓我看了冷汗直流;現代的精英信奉精英主義,認為理性的思為可以
  帶來更好的生活,許多的新精英,捨棄了他們父執輩的部落思想(1) ,移
  居到紐約、舊金山等地,與其它的新精英住在一起,透過腦力的激蕩,創
  出新創意來。同時間,由於這些新精英有遊居各國的能力,與在地中產階
  級的接觸機會,反而減少了。

 ( 1. 舊一輩的精英,會在當地建立起莊園,投入在地工作,建立教堂與學
  校,拱固自己在當地的地位,同時也回饋給社會。)

  這些經歷,我想在美工作過的台灣新移民都有經歷過;過去,我曾在媒體
  的吹捧中,信俸全球主義、精英主義,然而在歷經親人兩年癌症的煎熬,
  以及無法參與好友們婚宴的遺憾後,有了不同的想法。

  過去我認為,個人因該拋開家庭社會的枷鎖,盡其所能的發產個人的才能
  ,那邊有資源環境就往那邊去;然而我在離開台灣的六年半間,仍是放不
  下台灣的種種,仍是關心台灣的新聞,對台灣的停滯而困惑憂慮。同時間
  在 startup待了三四年後,看穿了這只不過是一場華爾街的戲,開始對所
  謂的 startup感到失望。

  開始思考,自己該要怎麼做,才能讓四五十年之後的我,回想起這一生,
  能夠覺得不留下任何遺憾。在美國打的仗,到底是為了自己還是別人;對
  台灣的不滿、建言,是只是留在清談階段,還是說實踐才能驗證真理。

  於是,就這樣,我又要回到台灣這塊土地之上了。


即便是像稚齡這樣,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應該要在美國繼續衝刺,我都無法說服自己徹底的放棄台灣這塊土地,即便是幸運的可以在美國享受良好的環境與工作,偶爾暗夜自思,也會覺得自己過去離開台灣親切的生活或許不一定是正確的抉擇。到底得了多少又失去多少,用超級電腦來算也不一定算得仔細。而這樣的感想,也只有異鄉遊子才能體會吧。

稚齡說:回頭檢查錯字的時候發現,怎麼整篇文章好像都是叫大家不要來美國?其實美國生活也沒那麼糟糕啦,只是內心所要承受的東西跟在台灣的人有點不同罷了,然而哪邊好哪邊壞,不一定說得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mein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