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還沒來美國唸書工作時,我一直覺得美國所代表的就是全世界,放眼望去市場都是好萊塢的院線片,學校敎的都是標準美式英文,吃漢堡的人代表很能接受西方文化,會落幾句英文表示很有世界觀。相對的,我也認為美國人很懂得跟世界各地的人溝通,所以他們的語言文化,走到哪裡沒有人不知道。
來美國以後才知道我是錯的,剛來的時候,班上的老美同學從來不主動跟我說話,他們的英文又快又急,發音根本和電影裡的不一樣。有事找我的情況不是要抄作業,就是要我把玩到一半的研究室電腦讓出來給他們。一開始我以為那樣就是美國人的友情,後來才知道大多數美國人,只知道美國自己。
日子久了,總是意外的會交到一兩個比較要好的老美朋友,對亞洲的文化感到好奇。比較常見的問題是問我有沒有打坐沉思(Meditation)的習慣,或是有沒有在練瑜珈、太極拳、跆拳道。(OS:你說呢?) 其中一位是身高一七多的金髮美女,叫做貝絲妮,第一次見到我這種亞洲來的哈比人,還以為我們亞洲人都發育不良,要不然就是跳級跳過頭了。某次聊天貝絲妮問到華人的姓名的問題,她天外飛來一個問題:
「請問你們華人為新生兒取名字的時候,是不是家裡都舉行一些特別的儀式?」
「儀式?」我有點摸不著頭腦:「你指的是?」
「比如說把東西敲一敲,摔一摔這樣的?」她很努力的在形容她的問題:「因為我覺得你們中國人的名字都很像東西摔碎的聲音。像是『Chang』、『Hong』、『Kao』、『Pong』......感覺像是嬰兒一出生,你們就隨便拿個東西製造一點聲音,看聽起來像什麼,小孩的名字就取做什麼。」
「呃......」我笑得格外尷尬。
老闆芭比最好奇的是吃飯問題,她最常問我的就是:「妳們華人用筷子到底要怎樣吃飽?」
「像這樣啊!」我俐落的拿著兩根筷子夾起一小粒米飯。
「那妳用湯匙不是更快嗎?」芭比拿起湯匙舀了一大杓白飯放進嘴裡。
我不滿的辯解:「可是我們筷子還可以拿來吃麵啊,而且任何小東西都可以夾喔。」
「妳們筷子可以夾花生嗎?」芭比的眼睛直直的瞪著筷子的尖端,一臉不信。
「看!」一顆花生正穩穩的被筷子夾起,放進我的嘴裡。
芭比一隻手抓起一大把花生,自顧自的講了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妳們就是因為用筷子,才會吃不飽,吃不飽自然就瘦,難怪你身材這麼好 (這部份是她眼睛瞎了)。」
大頭比爾最好奇的是華人節日。
「妳們華人過不過耶誕節呢?」
「當然!」我們台灣可是非常國際化呢。
「那你們過不過情人節?」
我驕傲的說道:「唉唷~我們一到那天,鮮花卡片巧克力店可是生意興隆。」
「那你們有自己的節日嗎?」大頭感覺台灣人似乎只會學人家。
我不屑的撇撇嘴:「要不要我數給你聽?」我從元旦開始一直數到耶誕節,算算台灣中西合璧之下,真是有數不完假期。(註一)
比爾聽得目瞪口呆,很是高興:「妳們台灣真是假期天堂,我可以移民嗎?」(可以,請便!)
唯一可以確定的事情,就是老美真的不代表全世界,大多數的人,都像嬰兒一樣被保護的很好,世界怎麼在變他們都不知道,也不必知道。
註一:元旦、元宵節、中國新年、西洋情人節、植樹節、婦女節、青年節、愚人節、兒童節、清明節、母親節、端午節、中國情人節、父親節、中元節、重陽節、中秋節、教師節、國慶日、國父誕辰、光復節、蔣公誕辰、耶誕節。台灣真的有數不完的假期耶,不過去國多年,不知道哪一些已經改掉不能放,有名無實的假期。
原文出處: 你們華人
- Jun 08 Fri 2007 09:06
你們華人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